【渔翁之利的意思渔翁之利的含义】“渔翁之利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在双方争斗或冲突中,第三方趁机获得利益。这个成语源自《战国策》中的一个故事,形象地描绘了在激烈的竞争中,旁观者因局势的变化而获利的情景。
一、成语解释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渔翁之利 |
| 拼音 | yú wēng zhī lì |
| 出处 | 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:“鹬蚌相持,渔者得利。” |
| 含义 | 在双方争斗中,第三方趁机获得利益。 |
| 用法 | 多用于描述在竞争或冲突中,第三方获得好处的情形。 |
| 近义词 | 趁火打劫、坐收渔利、隔岸观火 |
| 反义词 | 两败俱伤、同归于尽、互不相让 |
二、成语来源与典故
“渔翁之利”最早出自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,讲述的是“鹬蚌相争”的故事:
> 鹬(一种水鸟)和蚌在河滩上相遇,鹬想吃蚌,蚌则紧紧夹住鹬的嘴。两者僵持不下,最后被渔夫轻松捕获。渔夫因此得到了好处。
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:当两个对手互相争斗时,第三方往往能从中获益。这也正是“渔翁之利”成语的核心含义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| 场景 | 例子 |
| 商业竞争 | A公司与B公司争夺市场,C公司趁机推出新产品,抢占市场份额。 |
| 国际关系 | 甲国与乙国发生冲突,丙国趁机介入,获得外交或经济利益。 |
| 家庭纠纷 | 父母争吵,孩子趁机提出自己的要求,获得关注或满足。 |
四、总结
“渔翁之利”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,提醒人们在面对竞争或冲突时,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避免成为“鹬”或“蚌”,而应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抓住机会,获取属于自己的利益。
同时,它也告诫我们,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,忽视长期的稳定与合作,否则可能会陷入被动局面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成语或相关历史典故,欢迎继续提问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