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庸》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,是《礼记》中的第三十一篇。它被认为是孔子之孙子思所著,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。《中庸》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“中庸之道”,即在各种事物中寻求平衡与和谐,不偏不倚,恰到好处。
以下是《中庸》的部分原文及其现代汉语翻译:
原文:
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
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;可离,非道也。
译文:
天所赋予人的本性叫做“性”,遵循这种本性行事就叫做“道”,通过修养来实现这种道就是“教”。
道这个东西,是片刻也不能离开的;如果可以离开,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。
原文:
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
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
译文:
喜怒哀乐等情感尚未表现出来的时候,叫做“中”;当它们表现出来并且都符合节度时,叫做“和”。
“中”是天下最重要的根本,“和”是通行天下的原则。
原文:
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
唯天下至诚,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,立天下之大本,知天地之化育。
译文:
达到中和的状态,天地各安其位,万物得以生长发育。
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,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大纲,树立天下的根本,了解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。
以上仅为《中庸》部分内容的摘录与翻译。《中庸》全文较长,涵盖了更多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。这部著作不仅对个人修养有指导意义,同时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